囤货进入装备赛:冰柜卖断货,仓储货架销量翻番

@调皮电商 出处:网络 2022-04-13 20:28

囤货进入装备赛:冰柜卖断货,仓储货架销量翻番

1

对上海人来说,疫情后最想买的东西,无疑是冰柜和囤货架。

上海博主@顾扯淡 为解封后买冰柜半夜做功课

很多经历了抢菜难的上海人,也在力劝自己其他城市的亲友买冰柜囤货,带动冰柜全国热销。

美的集团就对媒体回应,近期冷柜需求大幅增加,产品在电商平台的搜索热度已经与双十一齐平。在京东平台上搜索冰柜,排在前几位的热销款式都显示“采购中”,需要预约购买。

天猫仓储货架的销量也有大幅增长。

热销榜显示,平台近7天销量近3万件。好评榜显示近30日的销量是7万件,这说明最近一周销量至少翻番。

有博主发现,疫情这两年,大家在消费观念上最大的一个变化是,“断舍离”的概念彻底破产,未来的胜利一定是属于囤货“仓鼠党”的。

很多网友也分享了自己从断舍离走向囤积癖的心路历程,它关乎“社交价值”,“安全感”,“两代人和解”,以及亲身经历的“现实毒打”。

2

对一些年轻人来说,这场毒打来得格外惨痛。

有B站up主深度还原上海这两天的小区群,部分单身独居年轻人是这样的:

在一片团米团面团蔬菜的声音中,独居年轻人格格不入地在求“团矿泉水”。

从没做过饭的他们,面对收到的生鲜食材,一筹莫展,不知道土豆发芽能不能吃,不知道面条不需要洗……闹了不少笑话。

在上海团购的系列故事中,有一个说法被反复提及,即“非必要不团”。

这种“非必要”的标准,每个人都是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出来的。比如自己做饭炒菜的家庭,肯定不理解年轻人为什么要团矿泉水?或者,居然还有人期待按顿收到盒饭?

最新的一条相关新闻是,吉林长春一居民,因利用志愿者身份卖麻辣烫,被认为是贩卖非生活必需品,违反了紧急状态下的决定命令,被行政拘留了。

上海团长看到这条肯定在瑟瑟发抖。如果麻辣烫是非生活必需品,那鸡蛋、水果、牛奶、面包也很可能被一些人划归非生活必需品。毕竟,现在上海不是人人家里都能吃上这些高级食品。

因为不同人群之间缺乏基本的沟通和理解,很多人对别人提出跟自己不同的需求,简单粗暴地就会贴上“矫情”标签,认为是“非必要”。

也许“做饭是基本生存能力”本身没有错,大部分家庭也没有这种困难,但对租房生活工作繁忙的沪漂来说,很多人没有做饭条件,日常高度依赖外卖,也没有电热水壶,平时就喝矿泉水。团矿泉水这种乍看离谱的需求,真的是他们的刚需,因为没有矿泉水,他们只能喝自来水了。

不少年轻人还有“社恐”的问题,不会轻易求救。有人遇到热心的邻居,自感幸运;也有人连吃二十多天方便面,直到弹尽粮绝,饿得奄奄一息,才忍耻求救。

不会做饭,在当前的环境下,可能确实是生存能力不足。但这难道就是他们活该被“淘汰”的理由吗?

你怎么知道下一次生存危机,考验的会不会是数学水平,绘画技巧,或者攀岩能力?每个人都可能在巨变中被抛下,但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不正是我们对“弱者”的态度吗?

总之,看到同龄人在上海的这次遭遇,很多年轻人已经决心要学做饭了,锅碗瓢盆油盐酱醋都会认真买起来。

3

还记得之前,有人概括当代年轻人的消费观,是“对生存必需品相当敷衍,对精神必需品一掷千金”,这和经典的马斯洛需求层次完全相反,搞得好像这代年轻人是什么天外来人。

但实际上,这些年轻人和我们没有什么不同,生存需求依然是他们的首要需求。只不过之前的都市生活太便捷(餐厅、外卖、便利店、速冻食品、盒马叮咚超市到家),大部分年轻人也根本没有食物匮乏的经验,只有食物过剩,选择今天吃什么的烦恼。在这种背景下,精神需求才让他们有主动追求的欲望。

因此也就形成了他们在一个阶段下,“对生存需求相当敷衍,对精神需求一掷千金”的奇异消费观。

在疫情食物匮乏的背景下,这些年轻人如梦方醒,从零开始学习(包括做饭、囤货、抵抗风险……),消费观经历一场巨变。从这次上海团长中活跃着一批饭圈女孩就可以看到,过去抢见面会门票的年轻人,也在努力抢菜了。

而且,不只是曾经精神需求远大于生存需求的年轻人,所有经历了这场魔幻的人,价值观都发生了巨变。

沪语up主G僧东东描述上海人价值巨变的短视频播放量达162万,得到很多上海人的共鸣。

这些巨变,除了改变我们当下的购物清单,对未来的生活方式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