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这是很多互联网公司擅长的东西。而它们利用的技术工具,便是算法。当这些公司掌握了一定的用户数据后,就可以利用算法推荐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用户决策。
比如,在电商平台,买同样的一件商品,不同的人价格很可能不同。经常在这个平台买东西的老主顾,支付的费用往往更高。类似的现象,在外卖、文旅、打车等平台也存在。
这就是算法的威力。当然,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这是他们的生财之道。在对外宣传时,先进的算法甚至成为互联网公司的技术竞争壁垒。但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和技术不对称基础上的利益盘剥。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用户对于互联网企业的算法不感冒。由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与互联网公司联合发布的《中国大安全感知报告(2021)》显示,有七成受访者感到算法能获取自己的喜好、兴趣从而“算计”自己,近五成受访者表示在算法束缚下想要逃离网络、远离手机。
不仅对于消费者,对于一些平台商家和服务从业者,如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互联网公司的算法也常常会对他们形成利益挤压。所以,《钉科技》认为,关于算法的功能定位,整个产业都需要有一个重新认知。
利好信息在于,《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于3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对于互联网平台经济来说,影响深远。
《钉科技》注意到,该《规定》明确要求保障用户的算法知情权和算法选择权,应当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另外《规定》提出,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向消费者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应当保护消费者公平交易的权利,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违法行为。
根据这项《规定》,互联网企业一要让消费者有知情权和选择权,二是不能再对消费者搞大数据杀熟。
《钉科技》认为,这个管理规定出台后,对于互联网平台经济生态的发展有两大影响:一是推动从野蛮发展到有序发展的转变,让平台企业的运营纳入有效监管之下,杜绝了垄断式、掠夺式发展模式的蔓延;二是,有效保障消费者、店铺商家、服务从业者(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的合法权益,让平台经济健康可持续运营有了更细化的制度保障。
随着国家对于互联网平台经济的治理力度加大,目前大数据杀熟等现象有所好转,但消费信息不透明、用户缺乏选择权、商户利益受挤压等还没有彻底根除,毕竟相关政策的落地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总体趋势依然是向好的。干掉大数据杀熟,让算法以人为本,是可以期待的。